EU商学院教授林作新 | 论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来源:
|
作者:oluedu
|
发布时间: 1266天前
|
34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别人看我做记者做商人,其实对我而言,我一直在做“学习”这一件事。学习会让两个起点相同的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导读:别人看我做记者做商人,其实对我而言,我一直在做“学习”这一件事。学习会让两个起点相同的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别人看我做记者做商人,其实对我而言,我一直在做“学习”这一件事
在我小的时候,新加坡还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物资匮乏,工业尚未发展,社会上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所有人唯一的心愿,就是念好书,申请当公务员,只有这样才能过安稳的日子。周围浓郁的读书氛围之下,从小我读书就比较用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顺利念到高中毕业,还报考了南洋大学。
当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没下达,恰巧香港的《民报》到新加坡办报,正在招收记者,于是,我也去申请了!当时主考的正是前段时间过世的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民报》的笔试难度由此可见一斑。意外的是,我被录取了!但让我陷入两难境地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我收到了南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由于母亲的坚持,我成为了南洋大学的一名新生,继续未尽的学业。大学还是发挥一贯刻苦求学的风格,一路考取了荣誉学位(Honorsdegree)。
注:荣誉学位(Honorsdegree)是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班里10%成绩较好的学生,分配到荣誉班,比本科多念一年,就可以直接进修博士学位。
但对于未能成为记者内心始终还是有几分遗憾。
所以大学毕业之前,我又报考了《联合早报》前身《南洋商报》的记者,三天的笔试加口试,激烈的竞争之下淘汰了许多申请者,最终凭借过硬的基本功我被录取了。
从大学毕业在报馆这一干,就是四年的时间,记者的经历,让我学到许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我当时全心投入这份报刊事业,还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他计划送我到美国哥伦比耶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但意外的“报业事件”,让我的报馆生涯戛然而止,老板让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的计划也随之告吹。
那未来做什么呢?在家人的建议之下,我去日本、芬兰学习家具、木材加工,从拿着笔杆的记者到学习成为一个生意人。生意人当然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初转行,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这时,我以往接受的学校教育发挥作用了:遇到问题,不懂不会不要紧,但要牢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不懂就学到懂为止,不会就学到会为止。
所以,其实我并没有把做生意当成是一件与求学截然对立的一件事,在我的观念里,我只是换了学习的“专业”而已。好在,皇天不负爱学习之人,慢慢的我将生意打理的有声有色了。
时间久了,越钻研越发现木材生意这门学问大有讲究,就逐渐在行业里组织一些论坛活动,分享一些自己的所学所悟,也赢得了大家一定的认可和尊重。这或许就是后来促使我从事教育的那颗种子吧。
说回当时,生意上的成功,成为了一个契机,我也算是完成了“从理论上看重学习”到“在实践中真切感知学习的重要性”的延展。
因此,我更是将继续进修作为人生头等大事。最终也算不负所愿,后来,我在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博士后研究。
学习会让两个起点相同的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有一天,在新加坡的某条街上,我偶然遇见了一个大学同学,时隔多年未见,不免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他毕业后从事热带鱼的养殖与贩卖,但从言谈举止,你简直找不到当初那个大学里面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模样,谈吐间俨然成了不曾受过教育的小商贩,就连字迹都大不如前。
如果不是模样未改,我简直怀疑他真的就是我的那名大学同学吗?接受过大学本科的教育的他竟然成了这般模样......
细细探究,我的经历和他有什么不同?我想不仅仅是我后来继续学业,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做博士后研究,也跟后期我坚持不间断地学习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有云:“三天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更不要说,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再也不读书,实在不能想象这样的人生会有多么的乏味。
从自我学习者转变为教书育人者
纵观自己的大半生,有幸获得的都是学习、教育带给我的,又有昔日大学同学令人惊愕的变化刺激,我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思考教育对人的意义。
回顾一路求学,对比学习间断带来的不同结果,让我深深体会到不间断地学习,不间断地读书,才能与时俱进。渐渐地,我想要成为一个引领者,我想要让更多人和我一起走在这条路上......
也是冥冥中有天意指引,因缘际会之下,我与EU商学院产生了联系。这所成立于瑞士的顶级私立贵族商学院,有两个理念,深得我心。一个是“没有围墙的商学院”这个自我角色的定位,“没有围墙”这四个字足以表达身为教书育人者的开阔胸襟和格局;还有一句话是“企业家学者”,这是EU商学院对学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既是把做企业当成学问来研究的学者,也是把研究成果落到实处的企业家,这对这个社会的商业生态发展走向是非常有益的。
因此,我牵头将EU商学院引入了上海,出任了第一届EU商学院亚洲学术委员会主席,也担任了EU商学院DBA《方法论》课程的授课教授。
△ 在EU商学院授课中的林作新教授
在反复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向同学们宣扬“终身学习”的观点,希望教育能给已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更多未来的可能性,这同时也是在创造整个社会未来的可能性。
现在,令我愈加感到希望无限的是,越来越多中国商界的大佬们都在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前不久67岁的王石,更新一条微博,是说未来两年他会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犹太文化和学习希伯来文。这样积极学习的事例是有很好的指引意义的。
同时,由于同学们也都是商业领域的顶层人士,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的交流探讨往往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思路,我也愈发坚持不间断地学习,这也算是做到了教学相长。
EU商学院DBA学位课程,从瑞士进入中国上海10多个年头了,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进口的标杆项目。我为EU感到骄傲,同时我也感谢EU,让我有机会始终与教育相连,走在学术的前沿,育人的一线。